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 > 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及答案

bsmseo 发布于2024-07-19 17:58:24 高中语文 20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高一下册文言文背诵有哪些?
  2.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的写作手法?

高一下册文言文背诵有哪些?

1、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及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3、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及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琵琶行(背诵全文)——白居易。

5、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孟子。

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及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

7.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9.劝学 ——《荀子》 。

10.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11.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

高一语文下册需要背诵的文言文有六篇:

必背文言文篇目一

蜀道难(李白)

必背文言文篇目二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必背文言文篇目三

劝学(《苟子》)

必背文言文篇目四

过秦论(贾谊)

必背文言文篇目五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必背文言文篇目六

卫风·氓《诗经》

1、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2、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3、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4、琵琶行(背诵全文)——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5、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的写作手法?

高一语文必修二《离骚》写作特色分析

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它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的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编织幻想的境界。它还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把诗人品格刻画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特质。

2、《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反之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 《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态度,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

4、《离骚》一面***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 把诗句加长,构成巨排内,既有利于包含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数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例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vgjtz.cn/post/10065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