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 > 正文

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答案

bsmseo 发布于2024-08-01 14:11:15 高中语文 24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中,“木叶”和“树叶”有什么区别?
  2. 高中语文必修5《边城》中为什么详写端午节而略写中秋过年?求大神告知?
  3. 高中语文必修五必修六要背诵的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中,“木叶”和“树叶”有什么区别?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中语文必修5《边城》中为什么详写端午节而略写中秋过年?求大神告知?

你好,想必你也知道,沈从文先生也是湖南人,他熟知故乡湘西的风土人情。

边城 描写的就是一群“靠水吃水”的水寨子边的人们,他们地广人稀,拜访亲戚出门劳作都要涉水而过,所以长久以来他们形成了对水的敬重和喜爱,端午节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湖南,因为是屈原的投江的地方,本来就有划龙舟的习俗,所以在边城 里面,详细的描写端午节人们的活动,有利于深化人物性格,而略写或者不写其他节日,也是文章布局的重要手段。

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中语文必修五必修六要背诵的文言文?

高中语文只有新课标课本有“必修”一说,但只到“必修五”,没有必修六。大纲课本有第六册,但不叫必修六。先按大纲课本给你答案。第五册:18 齐桓晋文之事,背诵课文最后一段。第六册15 屈原列传(节选),背诵第三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必修五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vgjtz.cn/post/104056.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