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 > 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典故,语文必修四故事

bsmseo 发布于2024-09-19 18:19:49 高中语文 19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四个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 古筝的典故出处在哪里?
  3. 淝水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由此产生的一个成语叫什么?

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四个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被赋予神通广大的能力,从而表现了人们执着追求,敢于向自然挑战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三则神话故事,让我们受到了(执着追求,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启发。

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典故,语文必修四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筝的典故出处在哪里?

谢邀。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族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典故,语文必修四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典故,语文必修四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第一本确切证实筝存在和流传的材料是《史记》

在《史记·李斯谏逐客书》里曾经说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筝”字,从该文的年代来看,在公元前237年间,古筝就已经在秦地流传了。没想到吧,《史记》如此的博大精深,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更是万物的百科书,不多说,小编赶紧看史记去。

2最早出现的筝是五弦竹筝

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简单精致,看来中国古人根本不用考虑筝的携带问题,完全可以带着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3最开始转调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进行的

筝发展到汉代开始出现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用移动筝柱来转调的。

4唐朝开始用手指甲弹奏古筝

至唐代,由于手指弹奏指法变化多端,表现力强,故有人在演奏古筝时也放弃拨子,用自己的手指甲弹奏古筝,并将之叫做“搊筝”(今人叫做“抓筝”),从而丰富了演奏技法,增强了表现力,使古筝得到广泛的普及。原来除了琵琶,在唐朝以前,筝也是用拨子的,用拨***古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小伙伴们可以尝试一下,不过可不要把你的琴弦给拨坏哦。

5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筝谱是梁在平的《拟筝谱》

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谱,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关键这本书还是梁在平先生自费刊印的,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弘扬国粹音乐文化。感谢老艺术家无私奉献,小伙伴们,看到这点,你惭不惭愧,还不赶紧练琴去!

6第一个运用铜丝弦替代丝弦的地方是广东

在广东,有人借鉴扬琴,将铜丝弦用于16弦筝上,替代使用了2000多年的丝弦,从而使筝的音色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到如今,古筝能有这么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的声音,弦的改革功不可没。

7双手弹筝是从赵玉斋先生开始的

20世纪50年代,沈阳音乐学院的赵玉斋先生参考了钢琴的演奏手法,将左手的演奏任务从只负责在琴码左侧按、滑、揉弦,发展到也可以在琴码右侧与右手同时弹奏,开创了双手弹筝的先河。音乐***限,原来,各个乐器之间的演奏技巧是可以相互借鉴的,现在小编可以理解为啥很多演奏家精通多种乐器了。

8第一个使用泡桐做古筝面板的人是古筝之父徐振高

中国古筝之父徐振高是率先到兰考县发掘当地种植的泡桐可以做古筝面板的人。当年焦裕禄率民众种植泡桐的初衷,是防风固土。徐振高让这些泡桐还成为乐器,让泡桐具有了经济价值,惠及兰考百姓生活。

9第一首突破轻弹慢揉技法的古筝曲是《战台风》

1965年,王昌元创造的《战台风》使古筝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力。所以,在你弹奏《战台风》的时候,再有小朋友说你乱弹,你大可以跟他好好普及一下该曲子有多牛逼了。

10、1***9在江西发现现存最早古筝实物

1***9 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中发现了连件筝,是现存最早的古筝实物。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 166 厘米、宽 17.5 厘米,尾宽 15.5 厘米,两端各有十三个弦孔。另一件筝尾残缺,残长 174 厘米,筝首弦孔为置木枘(弦轸)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类似潮州筝的系弦法。这样的古筝,你见过吗?

淝水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由此产生的一个成语叫什么?

淝水之战是苻坚领导的前秦***和偏安江南的东晋***之间爆发的一场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在淝水一举击败了苻坚号称有百万之众的军队。在这场战役中,产生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几个成语。

投鞭断流:苻坚在发动进攻前,夸耀自己武力强大,声称把所有的马鞭丢到水里,就可以阻断河水的流动。

风声鹤唳:前秦军队败退时,听见刮风和鹤鸣的声音就误以为对方已追上来,纷纷逃窜。

草木皆兵:前秦军队败退时,根本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军队在追击,以致于将八公山上晃动的树木芦苇都当成了对方埋伏阻击的军队。

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为了统一全国想南方的统治者东晋发起的一次作战,据记载,前秦的皇帝苻坚摔了八十多万大军南下,结果却败给了东晋的八万大军,而此战之后,在中国文化里出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两成语。

具体的讲,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典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vgjtz.cn/post/116676.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友情链接